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公关视野

黄友义:关于国际传播中话语转换和对外翻译的思考

更新时间:2021-12-28 16:56:48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有能力做好中国的事情,应该有信心讲好中国的故事。研究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已经成为构建中国可信可爱可敬国际形象的迫切任务。作为一个大国,讲国际化的语言就是一种必然。这个过程,对外翻译作用非同寻常。

一、中外翻译存在的挑战

(一)中外理念的差异

我们认为想当然的事情,外国人未必能够理解和认同。比如,我们说“和为贵”,构建“和谐世界”;西方很多人的理念是“零和游戏”,认为你发展了,就侵占和威胁了他的利益。

(二)中外文字的差异

中文沿袭了同一种语言文字的传统,有着3000多年的基础。而英文的形成只有1000多年,且来自欧洲不同的文化传统。在中文里,大家不会把华为老总任正非所说的要“杀出一条血路”理解为他要一路杀人,血流成河。但西方人的翻译就是如此。外国人对中文的这种错译、歪译和恶译(恶毒的翻译)近两年越来越多。

(三)中外文化象征的差异

国际传播还不仅仅是语言表达问题。夏天到了,大家一定会注意到很多人打着五颜六色的阳伞。我们看到的是五彩缤纷的颜色,而西方人则认为:在中国同性恋者终于勇敢地打出了自己的旗号,因为七彩旗正是西方同性恋的标志。

不了解这些差异,我们的话就难以被人家正面理解。

二、做好中外翻译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采用受众习惯的表达

面对不了解中国历史,不了解中国文化,不懂中国语言的广大外国受众,我们要提高自己用他们习惯的表达方式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这是强化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一环。我们说中国外交概括起来就是和平与发展,但如果我们总是使用大量的军事术语,如桥头堡、速战速决、人民战争、打好组合拳等,显然不利于构建爱好和平的形象。

(二)避免词汇的重复

要做好在两种文化中架设沟通桥梁的翻译工作,还需要学会词汇的转换,避免过多地重复使用相同的词汇。比如,中文里我们有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工作。我们常说,要做好国际传播工作,还要抓好防疫工作,领导要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每个工作人员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母语为英语的人,在一篇文章或一个讲话里work这个词出现不会超过两次。关键词的多次重复在中文里不是问题,英文这样传播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三)准确定义

说到疫情防控,我们国家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及时控制了疫情的传播,制止了疫情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这里的疫情一词,大家都明白指的是什么,但是翻译成英文,必须说明是什么疫情,因为英语是一种高度具象的语言,2020年2月11日之前只能是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而那之后才能是Covid-19。在翻译当中稍微不注意,就给挑剔的外国媒体和存心不良的人以口舌。

(四)加强翻译人才培养

长期以来,国内国外的翻译界均认为翻译的责任就是从外语翻译成母语。但是,现在需要讲好中国故事,翻译也从翻译世界转为翻译中国。中译外工作量大,而从事这项工作的外国译者人数少,水平不足,只能由中国译者肩负起中译外的重担。然而,我国从事翻译的人多,但善于中译外的人少;研究翻译的人多,翻译实践型的人少。这种局面长期困扰我们的国际传播事业。

我们知道,硬实力的增强并不必然带来软实力的提升。提高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还需要从多方入手,长期努力,了解他人,提高自己,不可想当然地百分之百按照国内的话语对外表达中国。做到这一点,可谓任重而道远。

(作者系国际翻译家联盟第一副主席、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总编辑。本文为作者参加由3044永利官网vip首页欢迎您学术委员会与同济大学国家对外话语体系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研讨会上发言的主要观点摘要。)

来源:3044永利官网vip首页欢迎您

关键词: 中国,翻译,国际,传播,工作